5月29日,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上海科技工作者发展报告2020-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这是上海市科协自2014年以来发布的第三本科技人才蓝皮书。
蓝皮书显示,近五年上海科技工作者队伍高学历、国际化、年轻化趋势更加显著。各项数据中,2023年上海科技工作者队伍规模已超过280万人,并且整体来看,上海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稳定性好,工作方式体现较强自主性整体来看,参与科研工作的满意度同样较高。
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优化提升
上海科技工作者队伍规模日益壮大,创新力量持续增强。2023年上海科技工作者队伍规模超过280万人,比2019年增加44万人,近五年增幅达到18.6%。
队伍结构方面,数据显示也正不断科学优化,领域布局更趋合理。在沪两院院士占比较高,截至2023年4月,人事关系在沪的两院院士共有172位,占全国的9.93%,排名全国第二。R&D人员数量持续增加,2023年全市R&D人员达到40.47万人,近五年增幅达49.2%。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工作者186.21万人,近五年增幅54.9%。
此外,上海科技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创新能力实现了跨越发展。科技工作者学历层次整体提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比例达56.9%,较上个五年提高13.4个百分点。科技工作者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的关联度高,超过2/3的科技工作者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具有很强或较强相关性。科技工作者的高质量科研产出也稳步增加,根据《上海科技进步报告2024》,上海科学家在《细胞》《自然》《科学》上发表论文158篇,占全国30%,创历史新高。
职业稳定性强,工作满意度高
蓝皮书中的问卷数据还显示,上海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稳定性好,工作方式体现较强自主性。90.5%的科技工作者反映近五年“没有失业过”,82.1%的科技工作者“没有考虑过更换目前的职业或工作单位”,较上个五年提高了约23个百分点。58.7%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可以很大程度(包括完全由自己决定)决定工作的具体方式,较上个五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科技工作者参与科研工作的满意度较高,所学专业对口性较强。问卷数据显示,超七成(71.8%)科技工作者对当前工作较满意。其中,“很满意”占比17.6%,“比较满意”占比54.2%。超半数(55.6%)科技工作者对工作满意主要体现在工作稳定性,该比例较去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在具体工作内容方面,超半数(55.6%)科技工作者从事“基础研究”或“应用/开发研究”,较上个五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67.0%的科技工作者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强相关(“很强相关”或“较强相关”)。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73.3%的受访者对我国到2035年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发展目标“很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58.1%的科技工作者对未来五年的事业发展和工作状况持乐观态度;59.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未来生活水平会进一步提高。
关注青年成长,凸显人才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蓝皮书对于青年人才尤为关注,在四份分报告中就有一份专门针对这一群体。《上海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与发展》分报告从科技人才成长全周期出发,聚焦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独特需求,基于全市基本情况的现状分析、国内外典型经验的借鉴参考,提出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为关键动力、以干事创业发展平台为核心突破、以优化人才生态为基本保障的立体化、系统化推进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如今,人才工作从“线性思维”转向“生态思维”、人才发现从“伯乐相马”转向“生态营造”已成全球性和时代性趋势。在青年科技人才之上,蓝皮书将“人才生态”置于突出位置,专设《上海科技人才制度改革与创新生态构建》分报告,力求从人才成长的底层逻辑出发剖析上海人才生态的现状特点及未来发展取向。
问卷数据表明,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上海最大的吸引力是事业发展机会多、社会氛围开放、国际化程度高。其中,57.6%的科研工作者表示上海事业发展机会多,46.5%的科研工作者表示上海社会氛围开放,31.4%的科技工作者表示上海国际化程度高。
当天举办的科技人才发展研讨会上,来自科技智库、学会、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多位嘉宾都提到,上海要吸引全球的科技人才,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需要营造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从而激发全球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
2024-05-31 18:36:38回复
2024-05-31 18:40:01回复
2024-05-31 18:43:35回复
2024-05-31 18:46:53回复
2024-05-31 18:49:33回复
2024-05-31 18:50:06回复
2024-05-31 18:52:52回复
2024-05-31 18:53:27回复
🤔(思考表情)
2024-05-31 18:54: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