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5月27日报道: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黄浦区明复图书馆理事长马尚龙携新作《上海秩序 深圳气质》做客行知读书会,与读者共话城市文化基因。这场以“双城记”为切口的对谈,通过红绿灯、孔融让梨、地铁文明等鲜活案例,勾勒出上海秩序的独特肌理,同时以深圳为镜,映照出中国移民城市的不同生长轨迹。
“中国第一盏红绿灯诞生于1919年的上海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路)。”马尚龙以这个细节切入,揭示上海秩序的物质原点。他指出,红绿灯不仅是交通规则的象征,更孕育了“双向遵守”的城市文明——行人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管理者则需保障绿灯时的通行安全。这种“个体与社会的契约关系”,正是上海秩序的核心逻辑。
话题一转,他将《孔融让梨》的典故与现代文明并置:“孔融让梨不是单向牺牲,而是期待他人同样谦让的‘道德闭环’。”在他看来,上海的人文秩序正是建立在这种“双向道德”之上——就像职场晋升或职称评定,当个体遵守规则“排队等候”时,社会必须以公平回报维护秩序。
针对“上海秩序是否源于租界”的提问,马尚龙指出:中国曾有12个租界城市,但唯有上海将外来文明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江南移民带来的“水路文明”与租界的契约精神碰撞,催生了“规则+温度”的独特气质。他以《上海制造》为例,揭示这种文化基因如何渗透到城市肌理——小至石库门的“七十二家房客”互助模式,大至自贸区的制度创新,皆可见“认真”的底色。
分享会尾声,马尚龙寄语读者:“上海秩序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流动的文明生态。它既需要老领导的担当、老法师的智慧,也离不开每个‘老实人’的坚守。”在个体和社会关系、社会环境之间,遵守和尊享互为条件,这是上海秩序最伟大的生命力——不是道德鼓励的肾上腺素,而是自我造血的生物链机制。
行知读书会由宝山区大场镇文化中心、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
2024-05-31 18:36:38回复
2024-05-31 18:40:01回复
2024-05-31 18:43:35回复
2024-05-31 18:46:53回复
2024-05-31 18:49:33回复
2024-05-31 18:50:06回复
2024-05-31 18:52:52回复
2024-05-31 18:53:27回复
🤔(思考表情)
2024-05-31 18:54: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