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5月29日报道:今天,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协办的第十四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在沪颁奖。李静的《学院体制与数字时代知识转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再定位(2014—2024)》、王雪松的《视觉形式与中国新诗文体建构》、韩松刚的《“人”的辩证法——从〈平原〉到〈欢迎来到人间〉》、王炳中的《“精神胜利法”的退场与阿Q的“成长”》、李壮的《何以“真实”,如何“确定”:蔡崇达“故乡三部曲”与碎片时代的文学可能》五篇文章荣获第十四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邱华栋介绍说,20多年来,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获奖作品涵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体现了青年学者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为文学研究新力量提供了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对于青年学者来说,这远非一项荣誉称号,是激励大家在学术研究征程上砥砺前行、披荆斩棘的重要坐标。
“获得本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5篇作品,涵盖文学史研究、经典再阐释、新时代文学批评等方面,剖析深刻、观点新颖,他们与往届获奖学者一样,是新时代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是中国文学事业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邱华栋说。
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设立,是为了弘扬唐弢先生的学术精神,激励青年学者进行文学研究。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颁奖活动落地上海以后,至今已成功举办4届,见证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脱颖而出,并持续活跃在学术一线和文学现场。
王雪松代表获奖者发表感言,他谈到,青年意味着学术人生的精神品质是矢志不渝的热情,是锐意进取的激情,也是青春有爱的温情。获奖文章围绕诗歌的视觉形式和文体构建做出思考和探索,意在说明,早期诗人文体意识的萌发和新诗视觉关系紧密,特别是印刷排版等传播方式和技术的更新,使得视觉形式不仅成为新诗的传播接受的重要路径,也成为视觉形式的指示符码。“我们每个人的研学路数不尽相同,但肯定都是受惠于师长学友,我想,青年学人不仅要追求学术的精进,而且要自觉继承学术薪火相传,学人有爱相助的传统,以此跟各位青年同仁共勉。”
颁奖仪式后,还举行了“破界与重构:数字时代的人文复调”学术研讨会,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中国当代文学的创造性:以‘八五新潮’为参照”研讨会、“唐奖进校园活动——唐奖青年学者论谈”论坛作为2025年青年评论家系列活动也将陆续举办。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
2024-05-31 18:36:38回复
2024-05-31 18:40:01回复
2024-05-31 18:43:35回复
2024-05-31 18:46:53回复
2024-05-31 18:49:33回复
2024-05-31 18:50:06回复
2024-05-31 18:52:52回复
2024-05-31 18:53:27回复
🤔(思考表情)
2024-05-31 18:54:05回复